傅君明:刀尖舞者 雕刻人生

2022-12-26 08:44 来源: 今日浦江 作者: 陈好 徐晗昕

记者 陈好 徐晗昕

雕刻,是我国起源早、应用广的一种造型艺术,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术工艺,是我国工艺美术中一项极珍贵的艺术遗产,有很多工艺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雕刻形式广泛,有玉雕、木雕、石雕、竹刻等。在我县,有一位既善于木雕,又擅长玉雕的雕刻师,他就是傅君明。

(一)

傅君明今年53岁,白马镇利丰村人,从小受父辈艺术的熏陶,喜爱书画。高中毕业后,便到东阳跟着师傅学习木雕。

为什么会去学习木雕呢?傅君明说:“高中毕业那年,几个东阳的木雕老师傅在村里一户人家雕床、椅子,看上去人物、山水意境都非常好。我也想做这个事情,回家跟家人商量之后,就一起去东阳实地考察,我看到很多小姑娘、小伙子都刻得很好,我马上决定做这个事情。”

学习东阳木雕的八年,傅君明跟着师父认真学习,从基础的学习画画开始,慢慢开始复杂的雕件。傅君明说,初学的时候看师父怎么做,他们在边上认真学。从简单的家具上的花板到后来的台屏、挂匾……八年的耳濡目染,让傅君明继承了师父手艺的精髓。傅君明说,“我们动手是从最基本的线条做起,再逐步逐步一点点深入开始到后面做高难度的,做人物,观音、达摩、弥勒佛等等。师父手把手地教我,我也掌握得比较快。再后来,师父建议我回家办加工点,有了他的支持,感觉信心十足。”

学成归来的他在浦江开了间工作室,专业做起了木根雕。由于擅长雕刻佛像,很快他便在业内小有名气。那么擅做木雕的傅君明缘何会走上玉石雕刻之路?在他看来,纯属偶然。“一次在做活的时候,有一个客户看到那个观音的脸面开得漂亮。他说,你如果刻玉的话,说不定生意更好。”

客户的无心之言点拨了傅君明,第二天,他便和妻子动身到苏州考察。和古朴的木雕相比,玉雕作品玲珑剔透,更带有灵性。傅君明一下子被玉雕的精美震撼住了,就开始寻找玉雕大师拜师学艺。然而从木雕转型玉雕,“半路出家”的傅君明却并不是那么顺利。“师父告诉我,隔行如隔山。玉雕跟木雕的创作理念是不一样的,创作手法也不一样,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从木雕过渡到玉雕,”当时,傅君明并不服气,他觉得,自己在木雕行业干了那么多年,总是有基础的。“我上手试的时候才发现,师父说的是对的。玉雕是用金刚砂琢磨的,木雕是直接用刀雕出来的。手法完全不同,只能按照玉雕的手法去慢慢熟练。”

就这样,一切从零开始。在师父手把手地指导下,傅君明从玉石的认知、工具的整形、打胚、细工、打磨重新开始学习。因为有绘画基础,再加上他的刻苦努力,经过一年多的学习,傅君明掌握了玉雕的工艺流程,开始自己创作作品。傅君明说,玉雕最难的不是工艺和创意,而是如何把握原料的特性。玉料种类繁多,开料就像看病一样,必须要摸透,在制作过程中,一旦出现突发情况,玉雕师要有应变能力,化腐朽为神奇。 “玉雕难的地方在于,硬度高,必须一点一点磨下去;再加上比较通透,雕的时候,必须要做得很到位,线条才能清晰。”

(二)

在傅君明位于城区文宣西路的工作室,一件件雕刻精美的雕刻作品立即吸引了我们的目光。《龙行天下》是傅君明最为满意的作品,这件作品创作于三年前,将色彩丰富的浦江战国红玛瑙作巧妙的俏色处理,宛若天成,一条赤龙腾云而起,气势恢宏。

傅君明告诉记者:“这块料是我们浦江本地的战国红,看到这个料的时候,我突然想到在北京故宫看到过有个九龙壁,它中间那条龙的气势,那个造型跟我这个料感觉蛮像的,我就着手雕了这条龙。这个玉质比较温润比较好,我重点把这个龙的头部造型,这两个爪子的力度都体现得的比较完美。整体的底座借用这种俏色,把水浪、山石有机结合起来,整体造型就更加气势了。”

一石一故事,在傅君明的雕刻世界里,每一块玉、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着一个美妙的中华故事或神奇传说。他告诉记者,雕刻创作中,玉石是载体,创意设计是灵魂,制作是关键。每拿到一块原料,需要创作者根据料的特点,把主观创作意图和料的客观情况完美结合,这件作品就是成功的。有一次,傅君明拿到了一块有脏有裂的料。“我当初设计的时候想,如果雕一个佛手的话,能够把这些脏裂去掉,还能很好地体现出佛手的造型。佛手是我们传统题材里面大家都比较喜欢的,我雕刻的时候,突然又来了灵感,在边上雕了一只蝙蝠、两个小寿桃,使这个题材更加完整。”这件被命名为《福禄寿喜》的和田青花籽料玉雕作品,很受大家青睐。

无瑕的美玉很少,大件玉雕很难找到通体无杂质的玉料,雕刻师要尽其所能挖脏,保留其形状,根据特征设计作品,最大限度地用料。剜脏去裂后,经过傅君明一番巧妙构思,最后出来的成品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(三)

材质的天然美+创作设计美+工艺之美才能构成玉雕的大美。经过十多年的打磨,傅君明手下的玉雕作品,造型逼真。他擅长在各种形状的玉石料上,以各种人物和诗词典故为内容,利用玉石上面的俏色,施以山水、花草树木、飞禽走兽,用圆雕、浮雕、镂空雕的方式制作立体画面。这种形式的玉雕作品造型浑圆典雅,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和美的享受,所以在玉界流传着“三分玉,七分雕”的说法,每块石料都要经过巧妙构思,这样才能让玉石变幻成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。

傅君明的作品注重设计与创新,善于刻画人物神态,对面部神韵和整体意境有独到理解和表现。他雕的佛像,面相圆润丰满,温和慈祥,不怒自威;他雕的观音,高雅纯净,庄严安详。无论是人物、动物,还是山石花草,傅君明在设计和创作中都精于细节,这些玉雕作品整体看,精致细腻的同时,还具有独特的韵味。

这些年,经过傅君明的潜心琢磨,他的作品被业内专业人士肯定的同时,还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、省级荣誉和奖项,成为新一代的实力派。作品《禅悟》曾获第八届玉石雕神工奖银奖,还有《万佛朝宗》《龙行天下》《山林神女》等玉雕精品都被众多玉雕爱好者赞赏有加、津津乐道。

在玉石雕刻有了一定造诣的同时,傅君明在思考,如何让一件作品内容更为丰富?于是他将书法篆刻技巧也融入玉雕,使其品味更为高雅。“为了练书法,我每天基本上坚持四五个小时的重复训练,就是去学习历代名家的名帖,有些就是摹帖,对比着临摹,就是力求把它临摹得更精准一些、像一些。在玉石上刻字,并非易事,因为玉石材质偏硬,刻刀一下子下不去,就没有雕琢感,所以必须一气呵成。我们在刻的时候都是凝神静气,外界有一点干扰都不行,有时甚至连呼吸都得绷着,把劲用到手上。”

从临摹书法,到石头上练习,再到玉石上雕琢,经过七八年的不断学习,现在,傅君明的书法雕刻也越来越娴熟。利用阳雕、阴雕等不同手法,呈现书法的立体感,再加以雕刻的印章,在玉石上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的书画、书法雕刻作品。

“以玉为缘,如琢如磨”,岁月把傅君明打磨成了一块印有历史记忆的宝玉,而他也把自己毕生的心血融入玉器珍品的创作与传承中。虽然打磨作品的时光十分枯燥,但是傅君明却过得非常充实。

□记者手记

雕刻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,作为玉石雕刻的创作者,在不断继承的同时,还要持续发展创新。雕刻是一项细致活,枯燥乏味,没有苦行僧般的坐功,是坚持不下来的。傅君明把枯燥的雕刻时光转换为精神上的享受。正因为有着像傅君明这样的一批人,他们孜孜以恒,恪守匠心之道,才能使中国的雕刻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