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年兴盛的小猪市场
2023-01-11 21:52 来源: 今日浦江 作者: 黄贞祥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农村中鲜有副业,养猪成了许多家庭的一条生财之道。本地有谚:“勤纺棉花,不如懒饲猪。”当时主要饲养有母猪和肉猪,前者生养小猪可卖钱,后者年终宰杀能吃肉。
小猪饲养长大后出售,可获得一笔好收入,因而当年的小猪市场非常兴旺。黄宅的小猪市场数易其址,最先位于市基的西边,后来搬至市坎下,最后又迁到新店村的公路旁。
记忆中我家每年都会饲养一头母猪,每当母猪临产时,母亲在旁小心守候,以防母猪压倒新产的小猪。刚出生的小猪粉嘟嘟的,一路蹒跚,拱寻母猪的奶头,然后贪婪地吸吮起来。据说母猪越前面的奶头奶水越好,先出生的小猪总是优先抢占,然后依序排列,一旦定形,终身不改。由于奶水营养不一,同一窝猪崽长大后,个头差异很大,最大的叫“顶魁”,最小者称“猪脚”。
母猪产崽后,辅以精饲料,这样喂出的小猪毛色粉嫩。这些小家伙整天依偎在母猪旁,一段时间后开始偷偷地从猪圈的小洞中钻出,张望一下外面的精彩世界。
雄猪崽稍长后,就要进行“阉割”,这样出售更为畅销。许多主妇亲自操刀,腰扎一条围裙,把小猪头部朝下夹于两腿之间,然后手拿一枚缝衣针,将猪囊的外皮挑破,把里面的“宝贝”掏出,最后在伤口处涂点唾液。小猪一边挣扎,一边嗷嗷大叫,完毕后又欢蹦乱跳地逃到猪圈里。若猪崽长大后再“阉割”,则须请专业的阉猪手艺人,这样要收取一笔费用。
小猪断奶后就开始吃猪饲料,把饲料倒在一个长条形的猪槽中,呼几声“妞妞”后,小猪闻风而动,纷纷钻出,争先抢食,乡人称这种现象为“小猪上槽”。
小猪犯病是一件最揪心的事,赶忙从邻村请一位兽医。兽医身背药箱,骑着一辆自行车,来到村里后通过一番观察询问,然后对症下药,通过打针、灌药,几天后小猪痊愈,母亲紧皱的眉头才会舒展开来。
随着小猪慢慢长大,父亲就开始关注小猪市场了,每遇集市日,必去打听一下行情。那时的小猪市场完全是市场经济,价格随市场的供需而不断波动,一旦有贩客前来购买,价格明显升高,小猪很快销售一空,这是乡民最企盼的。
义乌贩客非常喜欢浦江饲养的小猪,尤其青睐黄宅、岩头一带饲养的“两头乌”。据说,两县的水质略有差异,小猪到达义乌安家落户后,胃口大开,身体猛长。
那些义乌贩客很有特征,头戴一顶尖顶斗笠,操一口浓重的义乌口音,骑一辆重磅自行车,车后绑着两只大猪篰。他们骑车载货的本领个个高强,最多一次能装载十余头小猪。
小猪出售前,先饱食一顿,这样不但能增加重量,而且猪肚撑圆后卖相更好。挑选几只较大的猪崽装入猪篰中,用独轮车拉到小猪市场。有时为了平衡,在独轮车的另一侧放一块大石头或坐一个人,我就曾多次坐在独轮车的另一侧,跟随父亲一同来到小猪市场。
小猪市场熙熙攘攘,猪叫声、问价声汇成一片,同时充斥着一股难闻的尿臊味。父亲在市场上找到空位后安顿好猪篰,然后去打听一下小猪价格,我则在一旁守候。父亲根据市场行情定下一个价位后,不时有人前来问价,有的粗略一看,有的仔细观察,诚心购买者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成交。
若遇小猪滞销,价格下跌,卖家心有不甘,耐心等待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买客渐渐稀少,无奈只得低价出售。有时小猪拉了几泡尿后,重量明显减轻,就干脆拉回家,等到下一个集市日再次前来。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后,小猪的胃口往往数天不开。
一种被称作“猪牙郎”的中间商应运而生,他们带着客户到各个乡村转悠,通过牵线搭桥后谈妥价格,把整窝小猪买走,农户自然乐意,可免一次次卖猪之累。完成交易后“猪牙郎”要收取一笔佣金。
母猪的生育旺期一般只有数年,年老后就要淘汰,因此得重新培养新的母猪。新母猪长大后就会“走栏”,从邻村请一位“牵公猪”的人员前来。傍晚时分,“牵公猪”人赶着一头大公猪姗姗而来,找到东家后,询问观察一番,然后进入仪式,好事者纷纷围观。完事后“牵公猪”人收点费用,而后赶着公猪匆匆离去。大约一百十几天后,新的一窝小猪又诞生了,它承载着整个家庭的梦想。
那时村民们卖完猪崽后,怀揣着一笔“巨款”,满面春风,憧憬着美好的未来,计划着扯几尺布,添置几件农具,或干脆剁点猪肉回家好好犒劳一下自己,一些家庭则会把这笔钱存入银行,以后作为娶媳妇的一笔彩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