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您当前的位置: 浦江新闻网 > 文化专刊
-
《大明律》《郑氏规范》与宋濂 三者间不得不说的故事2016年7月7日 16:0:14 来源: 今日浦江
俗话说,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,两者可谓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。
明朝的《大明律》,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法典,而这部法典制定的背后,就有浦江郑氏一族家规《郑氏规范》的影子,而《郑氏规范》的修订,则离不开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的宋濂的贡献。
这一段佳话,还真得从宋濂在浦江东明精舍执教20余年开始说起。
宋濂与家规
宋濂在浦江,曾执教东明精舍20余年。
这期间,他与郑义门子弟过从甚密,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。
同时,宋濂也得以遍读郑义门的数万卷藏书,最终成为博通古今的大文豪。
彼时,郑氏一族七世孙郑钦、郑铉以及八世孙郑涛有心重修六世子弟郑大和制定的《家范》,于是邀请宋濂对此进行帮助与指导,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这份重修的家规,就是168条的《郑氏规范》。
在《郑氏规范》中,宋濂根据儒家伦理思想提出了一些诸如“和为贵”、“善施与”、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。
概括而言,《郑氏规范》的精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一是厚人伦,崇尚孝顺父母、兄弟恭让、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;二是美教化,开办东明精舍,注重教育,且教子有方;三是讲廉政,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“奉公勤政,毋蹈贪黩”、“子孙出仕,有以赃墨闻者,生则削谱除族籍,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”。
通过《郑氏规范》这个抓手,宋濂第一次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理念付诸实施。
家规与国法
后来发生的故事,想必大家也猜到了。
宋濂进京为官,甚得朱元璋器重,与马皇后及太子也关系密切,朱元璋钦命宋濂参与制订《大明律》。
一部国家的法典如何制定,虽说可以继承前人的优点,如《元典章》、《唐律》等,但在宋濂看来,国家其实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。
浦江郑义门,自南宋以来,族人同居共食十余世,历三百余年,人数众多,枝脉派生,且有长幼、男女之别,里外、亲疏之异。
这样一个堪称庞大的家族要实现和谐共处,维持久远,单靠血缘关系和几个有威望的家长是远远不够的,《郑氏规范》无疑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、规范作用。
对于这一点,郑义门人和宋濂都有清醒的认识。
所以,宋濂将《郑氏规范》的精神要旨实践经验渗透到了法律条文中,使家规与律法相互交融,互为作用,既稳定了家族,又稳定了社会。
在宋濂的推波助澜之下,郑义门得到明代最高统治者的多次奖掖扶持,郑氏家族得以登堂入室,跻身社会上层集团,郑义门也屡次受到朝廷旌表,还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“江南第一家”。
《郑氏规范》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
关于治家规范,古已有之。
隋朝颜之推的《颜氏家训》,宋代司马光的《家范》,前者主要是针对一家子孙的规勉劝导,后者则是历史上治家言论和事迹的汇编,两者主要属于精神层面的引导,很难付诸实践。
而郑义门的《郑氏规范》,则是针对一个庞大家族所立的集教育、管理、惩戒等内容于一体的家规,对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、权利义务、日常活动、奖赏劝惩都有明确的规定,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。
今天来看,《郑氏规范》作为一部维护封建统治的家族规范,可能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,但其中与人为善、勤俭持家、廉洁奉公等方面的内容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2015年7月22日,中纪委官网头条推出“中国传统中的家规”专栏,首推“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”,盛赞宋朝至清朝郑义门173人为官无人贪腐,阐明了“国”和“家”紧密相联,国由家组成,有家才有国,治国从治家开始,“家规”是治家教子、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的立场。
2016年3月,根据浙江省委、省纪委的统一部署,《郑义门》廉洁动漫片由浙江省广电集团承制,采用古装动漫形式,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,以家规为纬,通过《郑浩拒礼》《俭以持家》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“家风”和“规矩”的重要性,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,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,引领社会风尚,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。
编辑: 罗锦波